我們為什麼要唱歌?難道不能單單講述嗎?沒有音樂的文字自然有它的意義,但僅僅文字難道不夠嗎?把文字唱出來也不會改變其意義,到底它還有什麼隱藏的東西?

首先思考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對於「為什麼要唱歌」是怎麼想的?上一章提過,原始人類並不和我們一樣認為音樂是外加的。直到在傾向小彌撒的中世紀西方教會與部分慈運理的新教之後,崇拜才開始唱歌。甚至今天的猶太會堂,東方東正教會與其他許多聚會都視音樂為其崇拜的本質。

要回答「為什麼要唱歌」這個問題,可以這麼說:在發明麥克風之前,人們唱歌的原因是想要放大音量,這樣聽得比較清楚。 Frank Senn 說,唱歌無可避免地伴隨著崇拜,不論空間大或小,放大音量都是必須的,但卻不是與崇拜關係密切。

人們唱歌其實有很深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唱歌跟其他事情不同,唱歌把全體參與者緊緊綁在一起。領袖們深知善用音樂的力量,音樂不僅提供群體共同的身體回應,也創造了社會心理上的認同感。獨裁者深知音樂的潛在力量,他們演講時使用音樂做為有魔力的結束,如同在教會崇拜一樣。如果我們不善用音樂,暴君們倒知道該怎麼用,而且用作邪惡的用途。音樂大可用在正途,成為很棒的問候。大家不會覺得這樣做很沒邏輯,只是單純地在崇拜聚會中想要唱歌,而且知道該怎麼唱才對。詩篇的作者與作曲家提供了人們渴望的聲音。

音樂也伴隨著回憶,唱出來的文字能留在記憶裡長長久久。音樂的記憶功能不僅與把眾人凝聚在一起的能力有關,其價值更超越時間。音樂增強了會眾崇拜時的記憶,也是主要能夠跨越時間的工具,讓會眾彼此連結。相隔數月唱的聖詩道出不同的故事。聖誕節的音樂聽起來跟復活節或五旬節就是不同。從我們出生到死亡,音樂也說出不同人生階段的故事。年紀大時我們會想起小時候唱的歌,這也是為什麼音樂對人生而言不可或缺。

唱歌帶來喜樂,光聽講不唱歌,無法感到喜樂。我們歡笑時用到的身體部位,與唱歌相同。笑與唱的距離很短。讚美上帝是最極致的喜樂形式,我們用它來創造音樂。喜樂與讚美的語言就是音樂的語言。詩篇146-150篇都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做為結束,正是固有的音樂形式。

音樂也表達悲傷,悲傷無可避免必然進入歌曲。口說無法表達哀痛。我們用來哭泣的身體部位也同樣用來唱歌。哀悼與唱歌僅一步之隔。向上帝痛哭,成了哀歌。悲傷的語言成了歌唱的語言。向上帝祈求憐憫的詩篇51篇其性質就是一首曲子。

音樂詮釋文字。加入旋律、節奏、力度與速度,文字變得生動有張力。非洲裔牧師一邊講道一邊唱歌即是一例,問答型態的聚會於是興起,很難想像領唱者在台上唱獨角戲而會眾無動於衷的畫面。問答的本質也是音樂。

(取自 Te Deum— The Church and Music, Paul Westerrmeyer 著)


偶然在音契同工分享下看到兒童合唱團的輔導招募,帶著熱愛音樂及小孩的雄心壯志毛遂自薦,滿懷期待返國後能立馬為上帝服事更多。 在音契開始的前一週,我剛結束在臺中大甲的短宣,雖然收穫滿滿但因著連日的操練,身心上的疲憊是騙不了人的,我只能逼自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帶著還沒消化完全的情緒迎接我的第二個服事。營會剛開始有些完美主義的我,即使已經十分疲憊也硬撐著想顧好大大小小的細節,越是求好心切情緒越是不佳,孩子們明明唱著喜悅活力的歌我卻感到昏昏欲睡。

上帝是憐憫的神,就像是知道我體力上的軟弱,賜給我一群特別順服聰穎的孩子,不管在秩序和學習上都很乖巧!每天結束開會討論,聽著其他組的需要及困難時,我驚訝的同時也滿懷感恩,開始思考自己得到的恩典應該運用在何處?能夠幫助他們在這次營會中生活上的成長...既不像小小孩的輔導需有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親和力,也沒有另一隊輔導的領導力和衝勁。除了協助上課,我到底還能做什麼?記得有一堂合唱課,盧老師要和孩子們介紹新歌曲 <要安靜體會> ,在開始前分享了自己對歌曲的心情:"我很喜歡這首詩歌,在忙的天翻地覆,腳傷復發的這段時間裡,它像是提醒著我,要安靜,安靜來到神面前,放慢放鬆心才聆聽的到神要給我的安慰和祝福。所以當我真的很累的時候,就告訴自己要休息,因為這也是神的吩咐!"像是當頭棒喝,原來我一直一意孤行沒有體貼神的心意,所以做什麼事都不滿意散發不出喜樂!我開始慢慢放掉羨慕的心及恐怖的完美主義,做我擅長也喜歡的事-關懷。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融入他們的生活點滴,深入那單純卻也敏感的內心。

服事、教育就像一面鏡子,當我發自內心喜樂的與孩子們相交,得到的回饋總超乎想像,就像耶穌要我們學習祂的樣式一般!這群小天使的美妙合音和搞笑童言至今還餘音繞樑,成果發表的順利演出也讓我讚嘆什麼叫做一個身體互為肢體的力量!今年主題-順服,不只是教導孩子的目標,更使我親身經歷,順服就是蒙福!



花樣年華的少女,揮霍著年輕,對自己的美貌充滿自信,備受寵愛的長大,彷彿世界都在她的掌握之中。中年的少婦,眼神流露著憂鬱,經過歲月的歷練,發現過去意氣風發都已歸零。這兩位,在同個時空交會,她們其實是同一人,是少女的未來,是少婦的過去,當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面對面時,會發生什麼事?故事將如何發展呢? 這一切將在11/11-12音契一年一度的巡迴佈道音樂會,屏東與高雄場隆重揭曉。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近幾年在音樂總監金希文教授策劃下,佈道會已由單純的音樂會呈現,結合了音樂、戲劇、舞蹈、多媒體等,演變成多元化的藝術表演型態。今年4月首次於台中歌劇院演出,所有票券在早鳥票期間全數售罄,震撼人心的風格讓觀眾讚不絕口。2017年推出全新的創作,「這空白的一天」,再次以戲劇對白貫穿全場,獨唱老師們醉人的歌曲,合唱團扮演的舞者們將音樂以肢體動作展現,又將是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敬請期待。

我們都曾經年輕過,記得小時候的名列前茅,照片中俊俏美麗的身形與臉龐,感覺有用不完的精力,似乎都不會老,感受不到歲月消逝的快速,但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毫不留情的往前走了,在過程中會遭遇各種不可預期的生命變化,心中原本期待的生活完全走樣。應該有聽過一句話:「神不會給你超過你能承受的。」出自哥林多前書10:13「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這句常被人用來“安慰”正在面臨困境的人,但事實上,這只會讓聽者更沮喪,覺得無路可去。在現實裡,當我們遭遇生離死別、被霸凌欺壓、生重病、工作不順利、婚姻不幸福等困難時,心裡就是覺得被拋棄、就是覺得無法承受了,這時連朋友說個“加油”都會是個沈重的負擔,因為他們心裡會想:「難道我還不夠努力嗎?不要再叫我加油了!」所以當我們自己面臨到這些人生重大事件時,身旁的人真的很重要,得適時適切的聆聽,設身處地的感受,讓他們覺得雖然痛苦難以忍受,但還有人關心,還有人在乎,世界還有溫暖,我們將一起攜手走出,而不是空白、幽暗、一望無際且孤寂的現在與未來,重要的是,我們不用與世隔絕的獨自承受這一切的苦難。更要記得,上帝那雙看不到的手,隨時拖住我們,靠著那份永不離棄的信仰與親友陪伴,讓我們人生不再空白,而是充滿上帝給我們的彩色人生。



歌劇正在進行排練,舞台上的歌手和樂團團員緊盯著指揮狂野揮舞的雙手,演奏的音樂家們則努力想了解他的意圖—他到底想要團員做什麼?兩個小提琴家匆匆地彼此互看一眼,面露無言的同情。與這樣一個獨特的作曲兼指揮家一起工作是如此地困難。

音樂惡化成隨機且刺耳的音符,然後陷入無奈的沉默。然而指揮似乎十分困惑,渾然不知排練崩解的原因。團員逐漸意識到原來他聽不到,且正在勇敢地掩飾自己的耳聾。

誰能阻止這個場面?深感困擾的團員在椅子上移來移去,盯著他們的樂器或者彼此對看,就是不敢看指揮。指揮不解地端詳他們為何一臉尷尬。他把一個朋友叫到身邊,朋友寫給他看:「請停止排練,回家再說。」

指揮家匆忙跑出歌劇院,一路飛奔到家,雙手掩面跌坐在沙發上。持續好幾個小時,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仍然處於鋪天蓋地的沮喪狀態,無法再隱藏他聽力受損的事實。

***

貝多芬對韓德爾極其仰慕,認為自己與韓德爾很親近,皆長年處於艱困卻努力不懈。韓德爾面對的是外來的不幸,貝多芬則掙扎於內心的衝突。他臨終前曾說:「韓德爾是最偉大和最聰明的作曲家,我能向他學的東西太多了。」

1770年,貝多芬一出生就面臨無法抵擋的困境,他的父親酗酒、苛刻、不負責任,慈愛的母親身體一直虛弱生病直到40歲去世。貝多芬小時候就展現音樂天賦,但他的父親不像莫札特的父親成功地發揮兒子的才能。

年輕時期的貝多芬搬到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開始為貴族演奏。儘管他的舉止粗魯到令人感到驚恐,他精湛的鋼琴技藝仍非常受貴族的歡迎。他經常披頭散髮漫步於鄉間,儘管頂著響亮的名氣,有一次在巴登城外警察仍把他誤認為乞丐並逮捕他。貝多芬大聲抗議,警察卻嘲笑他,不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貝多芬。幸好有位當地的音樂家把貝多芬救出來,免蹲一夜苦牢。

作品成熟時期的貝多芬正值歐洲動亂不安,到處都在革命,既有的制度全被一一改革。無情的拿破崙征服了所經過的每一塊土地。起初貝多芬打算把第三號交響曲題名給拿破崙以表達尊崇;但聽到拿破崙聲稱自己是皇帝之後,貝多芬大怒,撕掉寫著「獻給拿破崙」的手稿標題頁。

雖然身旁有許多忠實的朋友,但貝多芬的生活充滿孤獨和誤解。他一直獨身,雖曾經向幾位女士求婚,她們都欽佩他的天份,但也察覺到他不穩定的個性會使他成為一個令人無法容忍的丈夫。

導致貝多芬演奏生涯走下坡的大悲劇,是越來越嚴重的耳疾問題,所經歷的痛苦和羞辱讓他差點自殺。1802年他寫給哥哥的信中提到,耳聾讓他註定過著流亡般的生活。「我不可能對別人說:『講大聲點!用喊的!』看到身旁的人聽見牧羊人的笛聲與歌聲,我卻什麼都聽不到,是多大的恥辱!這種經歷把我帶到絕望邊緣。」

儘管對人沒有惡意,但如此的悲慘折磨,使他的人生與音樂處處可見越演越烈的爆發式情緒。一位朋友目睹曾經身為鋼琴大師的貝多芬痛苦地試圖練習他的第七號鋼琴三重奏《大公》,結果變成他最後一次彈琴。朋友寫道:「音樂家如何能夠忍受耳聾而不絕望呢?貝多芬的不幸是如此真實。」 在他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中,他寫出心裡最深的渴望:「全能的上帝,?看透我的靈魂深處,?看到我的內心充滿對人類的熱愛與行善的渴望。」事實上貝多芬抱持著利他主義,對他人的苦難深表同情。當他得知巴赫唯一在世的女兒有需要時,他馬上就提供專屬老年婦女的工作。

隨著耳疾加劇,他越來越把自己隱沒到作曲之中,並與上帝的關係越來越親密。貝多芬1827年去世,病塌上他再三向他哥哥保證他與上帝已經和好,並且領受聖餐。陪伴他到最後一刻的朋友安塞爾?赫滕布蘭涅特說:「當時風雨交加,在轟天雷聲之後,昏迷的貝多芬醒來,睜開眼睛抬起右手,握緊拳頭向上看了幾秒鐘,面帶嚴肅威脅,好像在說:『邪惡的力量,我藐視你!滾開!上帝與我同在!』」

想看出貝多芬的信仰並非易事,傳記作者們都同意他有強烈的信仰,他的好朋友安東菲力.史耐德堅信貝多芬的一生證明他有真實的信仰,很難將他歸類。

貝多芬出生在天主教家庭,一出生就受洗,他的母親非常虔誠。年幼的貝多芬被送到天主教學校讀書,耶穌會的老師用聖經的箴言教導他。貝多芬的日記、信件、和耳聾之後用來交談的筆記,包含了幾十個虔誠地提到上帝的證據,證明了他堅定的信念,他以一種強而有力的精神寫道:「創造這個世界的原子並非偶然相遇;如果秩序和美麗反映在宇宙的組成中,必然有位上帝。」

他與上帝的關係非常隱密,他向上帝訴說人生的不公平:「面對所有的矛盾,我平靜地把自己呈上,並把信心放在?永恆的美善,我的上帝!我的靈魂要雀躍,直到永遠。求?成為我的岩石,我的亮光,我永遠的倚靠!」1815年,他為了尋找寧靜與滿足感而為一間小教堂作曲,在那裡他把作品獻給「榮耀的上帝,永恆的主」。

他的日記顯露熱烈的禱告:「不論方式如何。求?讓我轉向?,並多行善事。」他向一位朋友表達孩童般的信心:「我沒有朋友,必須獨自生活。無論如何,上帝比其他人更靠近我。我不畏懼祂,而且越來越了解祂。」「沒有比接近上帝更崇高的事了。」

貝多芬有兩本聖經--法文與拉丁文。晚年他每天早晚都與侄兒一起禱告。他的圖書館包括了基督徒每天靈修的書籍,例如Thomas a Kempis的《默想基督》以及一本路德會牧師Christian Sturm寫的《上帝在自然界的作為》。1820年貝多芬寫道:「蘇格拉底和耶穌是我的模範」。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件提到:「今天剛好是星期天,所以我引用聖經的話,要彼此相愛。」

貝多芬譜寫了幾首歷史上最偉大的基督教作品,包括清唱劇《橄欖山上的基督》,從中展現貝多芬認同基督的受難。《C大調彌撒曲》則是最貼近貝多芬心靈的作品。《莊嚴彌撒》則是世界公認最偉大的彌撒曲。他的作品編號48,六首根據蓋勒特詩作的歌曲,是一套宗教詩集、禱告文與詩篇。這些都不是委託創作,而是貝多芬根據歌詞的信仰屬性而選擇它們。

貝多芬的信仰甚至在他的音樂草稿中顯示出來。在他的第15號絃樂四重奏的手稿中寫道:「這是從生病後康復,藉著感恩節對上帝的感恩之歌,用利底亞調式。」在田園交響曲的草稿中,他寫道:「哦,主啊,我們感謝?。」有好幾年貝多芬關注教會調式。1809年他寫:「舊的教會模式的奉獻是神聖的,將來上帝會讓我表達。」他思忖創作合唱交響曲,形容它是「一首交響曲裡面虔誠的歌曲,採用古老的調式,上帝我的主啊,我們感謝?,哈利路亞!」

儘管如此,貝多芬其他的層面似乎與以上畫面衝突。雖然出生於天主教徒家庭,但他從來沒有實踐過這種形式的教義信仰。他明顯懷疑神父,並避免去教堂。他粗魯的個性似乎在防止他的信仰被人認出。貝多芬對東方文學有濃厚的興趣,他沒有顧忌引用異教的詩歌,例如著名的第九交響曲中「極樂世界的女兒」。「極樂世界」是天堂的異教名稱,但他的個人信仰包含了獨特的解釋,超越典型的教會教義。

貝多芬複雜的性格特質使音樂學家對他的信仰有所爭議。也許在音樂中可以找到他個人信仰的最好線索,揭示了貝多芬自己。貝多芬對信仰問題有多認真,證據在他最偉大的作品《莊嚴彌撒》中。對於這部作品,貝多芬史無前例用盡苦心,他研究教會音樂的歷史,收集來自當地修道院的讚美詩手稿,甚至取得一個新的和更準確的拉丁語翻譯,所以每一個詞都讓人完全理解。

他在總譜的頂部寫道:「從心出發,願心領受。」《莊嚴彌撒》的創作基礎是天主教彌撒中常用的短語「請賜我們平安」,他在譜上題寫「祈禱內在和外在的平靜」。這正是貝多芬一生尋求的寧靜。

今天醫療技術十分進步,公眾意識覺醒,比以前更能接受身體缺陷者,令人很難感受到貝多芬面對的殘疾。貝多芬需抱著一個笨重的號筒才能聽到別人講話,暴露了他的異常給他周圍的每個人。聽力損失會給任何一個人帶來嚴重的考驗,但對於音樂家來說,聾啞比其他殘疾更具毀滅性。貝多芬的音樂是他迎戰難以想像之困難和悲劇的終極成就。他面對的不僅是身體痛苦,且持續惡化更令他倍感羞辱。但他拒絕向沮喪屈服。歷經寂靜的歲月他非但沒有減少作曲,反而持續著增加經典創作。

一個人偉大與否,除了從他的成就來判斷,還要看他克服障礙的過程。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過世,維也納街上數以千計的送葬群眾看見了他的偉大,更讓往後世代對他崇敬不已。

∼取自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trick Kavanaugh

9/1-10優笛亞室內樂團台灣東部及台北巡迴音樂佈道會「心之所羨」,誠摯地邀請大家一起與我們暫時離開世間事,徜徉於療癒的音樂聲中,單單注視自己內心,將是場場心靈滿足的饗宴,敬請期待....

-『心之所羨』日本Euodia室內樂團來台東部巡迴音樂佈道會感恩回顧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希伯來書12:1)

答應今年Euodia台灣東部巡迴音樂佈道會事工的籌劃,是在去年完成Euodia中南部巡迴最後場次的餐敘中。音契看重福音使命,對於還未接觸過的台灣東部更有著一份關懷之情,突然承接了這別具意義的任務,心中既覺期待又充滿戰兢。將近一年的時間、陸續蒐集當地資料、尋求友人協助聯絡、在禱告中決定東部主辦教會、場地勘查、與教會牧者溝通協調、與音契辦公室的事務聯繫配搭…..,雖在繁雜事務中經歷到摸索的艱辛,但也看見無論在近處或在遠方,許多牧長、弟兄姊妹都無私提供協助,在神的國度中,大家一同逐步勾勒出這一趟巡迴的美麗圖畫。

為期10天的巡迴,一行人受到各地主辦教會牧者同工們如家人般的接待,幾位牧者安排車輛親自接送、與我們分享當地信仰狀況及風俗民情、請我們品嚐當地食物、積極為佈道會代禱。而在地的基督教書房、醫院院牧部也參與了宣傳,使我們一行人雖在異地,卻能感受到許多溫馨。

與Euodia幾日的相處,真欣賞他們的隨和自在,不論安排他們什麼吃住,或是有多少的時間彩排、休息、等待,即便有人感冒整夜無法入睡,他們始終能在主裡安穩應變。巡迴中為趕行程,時而必須在火車上吃便當,他們也自得其樂,鋼琴家柳瀨佐和子隨性拍下巡迴中所吃到的各類型便當照片,已成為我們這趟旅程中特別的回憶。

在音樂佈道會內容中,我看見今年Euodia所安排的曲目恰好突顯其團隊的特色,上半場有豎笛、小提琴、男中音各自發揮的獨奏曲目,展現出技巧,讓人見識到他們在古典音樂上的專長。而團長柳瀨洋先生在羅東場次因著看到現場一些孩童,臨時決定為他們更換豎笛曲目Schreiner’s “Always Smaller “,這首讓豎笛越吹越小的樂曲,引起台下許多大小朋友熱烈回應,成為此巡迴佈道中歡樂互動的焦點。雖然是受歡迎的曲目,柳瀨洋先生仍會在每個演出場次前,客氣地與我討論是否需要繼續使用這首曲子,謹慎的態度令我佩服。下半場幾首由柳瀨佐和子老師及加賀先生所改編的詩歌、優美的旋律使人沈浸於生命的思索,看見許多觀眾因此而感動流淚。令我感受極深的是,我不曾嗅到Euodia有一點傲慢之氣,只有看到那純真的宗教情懷自然的融入在他們的音樂裡,他們分享信仰不會有過多的誇飾,卻能在簡單又帶著內斂幽默的詞句中,傳揚十架真理,表達對神真誠的讚美,讓人也跟隨在那樣恩典的洪流中,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享受神的寬闊與大能的榮光。

巡迴中另一個驚奇,是在人口數不多的花東地區,我們卻意外地在佈道會中見到一些曾在音契一同事奉的友人,回想當年在音契服事的點滴情景,似乎再次凝聚了彼此。而當地許多基督徒更是以實際的奉獻作為對這趟巡迴音樂佈道會的支持,猶記台東場次結束時,有位阿姨述說她所見到日本基督教荒涼情況,激動流著淚回家拿日幣為Euodia在日本的宣教奉獻。而在全國人口最少的鎮—關山,幾間原住民教會和當地療養院年長修女也特別到場參與。我相信在神國度的事奉不會孤單,神總是親自感動人在某個角落、某個時刻出現,讓人驚呼祂的奇妙帶領。 "God is never in a hurry, but God is never late.”。而更深知,『成就的是耶和華,造作、為要建立的也是耶和華…』(耶利米書33:2)。

而今,Euodia巡迴音樂佈道會在眾多觀眾熱情回應中順利完成。音契為了節省經費,今年由總監金希文老師親自到場翻譯,辦公室及音契同工在各自委身的崗位上盡心竭力。三十幾年來音契以傳揚基督信仰為根基,堅守著福音使命、教會使命、及文化使命,此時,暫時告別了花東美麗奪目的雲彩,音契與Euodia將繼續不停歇的往下一個服事邁進,因著時代的需要,因著看見從過去到現在,在各地仍有著許多見證人如雲彩般圍繞著這美好的音樂事工。深信音契與Euodia在台日兩地,將繼續扮演好音樂祭司的角色,衷心向神誠實獻上最精緻美善的音樂,期待更多人得著生命的救贖,共沐主恩,同時也見證祂的榮耀!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殷長佑   總 編/音契行政中心
美編/建鴻印刷設計 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